厦门网讯(厦门日报 记者 兰京 通讯员 黄丽虹 图/记者 林铭鸿)
居民愿景 教学质量更加优质培养更多名师
这几年,思明区教育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不少朋友都很羡慕我家孩子能上这么优秀的学校。但是,随着人口增加,学位变得越来越紧张,班级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我们也有些担心,教学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希望教育部门能继续抓好教学质量,推出更多有特色有内涵的学校,培养出更多的名师。——大同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瑞敏
部门声音 补短板均衡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思明区一直以“教育强区”为目标。在教育工作上,我们一直围绕“三心”展开,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重心,以内涵发展为核心。未来一年,我们将积极补齐教育短板,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努力实现思明教育规范、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思明区教育局局长张越
▲思明区学校丰富学生课堂,让课程更具趣味特色。
思明区教育发展着重培养、考核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
▲思明区中小学校园通过扩建、优化布局,提示教学区域的质量。
▲24小时图书馆进校园,丰富学生课外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三字,重如千钧,点出了百姓的新期待――教育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
经过多年发展,思明区的教学质量有目共睹。今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监测结果显示:该区在数学学业成绩、体能、学校感受、数学课时达标率和教学行为等方面的表现远超全国均值,位居前列。
但是,思明区这个“优质生”并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自查,提出了更高要求――让教育在公平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有质量”,关键还要解决三大矛盾:一是学位不足与空间发展受限的矛盾,二是教育凸前发展与制度滞后的矛盾,三是量的不断扩充与质的持续提升的矛盾。张越表示,他们将用“教书育人”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力求突破。通过新建改建学校,扩大学位供给,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升整体质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到2020年,思明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国教育强区行列,建成创新型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思明教育规范、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矛盾1 学位不足与空间发展受限
解决办法
-新改建一批学校,希望在一些学校试点“长高长胖”
-鼓励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场所改建学校,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思明区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张越表示,思明区的人口面临着本市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双增长”。但是,学校大多位于老城区,面积小,往往“隐于市”,征地拆迁成本高、难度大。
借鉴北京、上海的经验,特别是“弄堂里的学校”,思明区希望在一些学校试点,向地下或者空中“要空间”,改建一批学校。张越称此为“长高长胖”,比如,正在设计的莲花中学扩建项目,就是把原来莲花中学的音乐厅拆除重建,向地下和空中要资源。正在开工的市第二实验小学扩建,也将从原来的24个班扩至36个班,即明年秋季招生,一年级有望增加两个班招生。
此外,思明区还将腾出黄金地块,新建学校。虽然,地块都不大,但是,由于大多位于城区,“身价”不凡。比如,利用后江埭旧社保中心大楼改造,新建禾祥西幼儿园(暂名);在大同小学对面,原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原址上,征了附近一块地,新建第五幼儿园;在思明区将军祠片区,新建后江小学等。
“马路再宽,人多也会挤,怎么让它顺畅,还要靠智慧。”张越说,思明区将鼓励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场所改建成幼儿园,建立教育、规划、发改、消防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社会资本充分利用闲置房产,改建普惠性幼儿园。
此外,思明区明确指出,将支持国有企业重点开办普惠性幼儿园。
矛盾2 教育凸前发展与制度滞后
解决办法
-制定与高考综合改革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补充、管理和培训办法
-狠抓教学质量,推进教科研、项目研究、学校综合改革等
“现在,教育发展很快,但是,很多制度却比较滞后。”张越认为,通过扩建新校、扩充班级,可以应对学位资源的匮乏,但也难免因量的大幅增加导致教育质量受影响,尤其是制度配套跟不上的问题。
所以,接下来,思明区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比如,针对2018年开始的高考综合改革,加强向试点地区的经验学习交流,增强教研力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以校为本、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教研制度,应对新挑战。
此外,从现实出发,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新进年轻教师的培养。对此,除了做好教师招聘工作以外,思明区将继续做好本区教师跨校聘任、教师校际交流调配、外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外地教师调动等工作。为“走班选课”的高考改革,制定与高考综合改革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补充、管理和培训办法。同时,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以学校为主阵地,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
特别是,由于目前新建学校多,不断扩容,教师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目前相关制度保障有所滞后,对老师吸引力不够。对此,思明区将在市里相关配套措施出台前提下,争取机动教师编制,建立全区事业编制基数和机构数统筹管理机制,完善与事业发展同步的机构增编机制,并按一定比例提高事业编制基数等。提高非在编教师年工资。从秋季学期起,非在编教师待遇提高到每人每年10.4万元的年人均总额度,并由各校完善对非在编教师的绩效考核管理,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常年的“挖潜扩容”,加上地处中心地带,思明区不少学校普遍面临大班额。思明区首次提出,到2020年,争取全区100%义务教育学校完成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51人-55人班额比例控制在15%以内。
矛盾3 量的不断扩充与质的持续提升
解决办法
-设立名师工作考核专项奖励经费
-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在教学质量有保证的基础上,思明区还在寻求突破,让教育环境更加优质,为“全国教育强区”努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张越引用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话说,一所学校好不好,主要在于“老师好,文化好,氛围好,理念好”。
这些年来,思明区很重视开展各层级名师的培养和管理工作――组建发展“名师发展工作室”的共同体:通过一个或多个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带动,让组团中的成员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在名师工作室及名师发展工作室营造的良好氛围下,思明区各个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各自特色,开展了不同的校本项目,如松柏第二小学的特色“青蓝工程”,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在教师团队文化方面的探索等。
接下来,为更好地积蓄人才资源,思明区将针对工作室推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补足短板。比如,组建青年教师共生体,按学段、学科分组,由各学科教研员负责,组建导师团队引领刚入职的新手教师快速成长;探索名师工作室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尝试结合相关成果开发教师培训课程等。同时,思明区将设立名师工作考核专项奖励经费,建立体现名师能力和贡献的补贴机制;完善教育人才安家生活补贴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在校园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思明区将针对区教育发展空间有限的现实,引导学校根据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认真总结分析学校办学经验,抓准特点,摸清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实现学校高品位发展。
在这方面,厦门协和双语学校做得很好,有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强调“世界公民的美德”――在学校面试中,有的孩子非常优秀,但若家长对一些传统美德不够重视的话,就会直接落选。此外,该校鼓励家长带着学生走出熟悉的舒适环境,利用假期走进贫困山区,通过实地走访来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了解思考“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源在哪里,再想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并可以通过由学校和家委会共同设立的基金会中申请启动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