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两岸经贸
集美22个安置房小区打造“幸福新家园”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12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近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针对 “就业、就学、医、食、住、行”六大民生实事的专题调研,无一不体现了这座城市对民生的关怀。

  民生无小事。集美在全面推进跨岛发展战略、加快新城建设的同时,也将民生作为大事来抓,安置房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集美区委书记倪超在接受采访时说,建安置房,就是打造被征地拆迁百姓的新家园,以此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融入城市化进程。目前,集美区共规划建设了22个安置房小区项目,已有15个项目投入使用。

  就地安置

  最好地段建安置房

  住户参与监督质量

  “这是什么楼盘,位置这么好?”经过西亭安置房工地,不少来集美看房、买房的人都会问上这么一句。 很多人不相信,这个位于集美新城核心区最黄金地段的高层住宅,居然不是商业楼盘。

  西亭安置房,位于海翔大道南侧、九天湖东侧、西亭村西侧,是集美新城最大的安置房项目,根据集美区建设局提供的数据,西亭安置房四个地块总用地面积约19.7万平方米,总投资20.3亿元,可提供5000多套住房。

  对于西亭村民来说,西亭安置房的建设,意味着他们被征地拆迁后能够基本实现“就地安置”。

  更为重要的是,和原来的村庄相比,西亭安置房所在之处一跃成为“城市中心”,小区紧邻新城核心区六大公建,周边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品质大为提升。安置房周边就配套有一所十年制学校,而且已经在建,新城核心区未来还规划有幼儿园和一座三甲医院。

  “以后,我们就是城里人了。”西亭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育平说,有村民天天到工地上看,就盼着早日搬进新家园。据项目建设方介绍,目前西亭安置房1号地块9栋楼和2号地块6栋楼已经封顶,按计划,明年年底前就有几栋楼能够交付使用。

  新家园,寄托着村民对新生活的憧憬。像西亭安置房一样,这几年,随着园博苑、大学城、厦门北站、集美新城、灌口小城镇等重点项目、重点片区建设的推进,集美区不吝惜拿出最好的地块,先后规划22个安置房住宅小区,保障被征地人员的利益。目前,已有15个安置房实现交房。

  集美区副区长王良睦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安置房项目的质量,让大家住得放心,集美区加大了监督力度,并且邀请安置房的住户也参与监督,成立以住户为主体的“质量监督小组”。安置房建好后,将采取逐套验收,而不是抽样验收的方式,“力求保证每一间房的质量”。

  完善配套

  小区配备幼儿园和卫生服务站

  厦门理工学院附近的英村安置房,又叫平阳里小区,前年开始陆续交房。现在,整个小区1278套安置房,已住进了500多户,小区里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和周边居民比起来,英村安置房的住户有很多地方令人羡慕。走进小区,就仿佛走进公园,草地树木葱郁,小桥流水的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居住环境可媲美岛内高档社区。

  小区还配套有篮球场、门球场,以及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广场活动空间。和一般的商品房相比,这样的“配置”应该算得上是奢侈。

  最让人羡慕的是,一所公办幼儿园就在小区里!也就是说,住户甚至不用出小区,就可以方便接送孩子。

  “就冲着这个幼儿园,不少人赶着九月份前搬进来。”英村社区居委会书记李金诚告诉记者。这个幼儿园是后溪中心幼儿园专门在英村设立的分园。今年秋天,幼儿园正式开学,一改英村社区以往没有配套公办园的历史。

  早些年,因为集美文教区建设,英村被征地拆迁。如今,英村安置房小区,成了村民的新家园。

  去年底,英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在安置房小区里正式成立,大大的方便了居民。两层楼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崭新而现代,不仅是社区办公用地,也是居民的“活动室”,配备有棋牌室、台球室、健身室和图书馆。

  面积达28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全科诊室、心电图室、输液室、冷链室和药房等,基本可以满足居民买药和“看小病”的需求。

  不仅是英村安置房小区有此“待遇”。事实上,从去年开始,集美区拨出6亿元资金,专门用于安置房小区的配套提升。英村安置房不远处的兑山安置房,也配套有公办幼儿园。目前,除了英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外,兑山、永祥新城、华雅花园、幸福家园等几个安置房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已装修完毕。

  为了解决安置房住户的出行问题,公交集团或增开、或延伸线路,为每个安置房小区配备公交站。区财政还专门拿出800万元补贴公交。

  贴心管理

  让村民真正享受城市发展的福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搬进安置房,是被征地人员从“村民“走向“市民”的第一步。在采访中,不少居民坦言,从“有天有地”有庭院的宅子,搬进高楼里的单元房,刚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

  居民的这些“不适应”,最先反映在小区的管理上。“刚开始,什么情况都有,小区绿地被破坏了种菜的,土头垃圾乱堆的,在阳台养鸡鸭的,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英村安置房鑫展物业公司的余主任告诉记者。

  在社区和物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住户们慢慢开始适应城市小区的生活方式。考虑到住户在农村长久形成的习惯,安置房小区的管理也较为“人性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我们小区摩托车多,在交房后,考虑到实际情况,区里住宅办又专门加盖了几个摩托车停放处,还加盖了雨棚,非常贴心。”余主任举例说。

  按农村习俗,村民办红白喜事要在户外场地,但小区里,并不可能有这样的场所。早前,在英村小区,住户好几次提出诉求,通过和物业单位、区里相关部门好几次座谈协商,最后,小区把其中一栋楼一楼的架空层开辟出来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在不影响环境和周围居民的情况下,村民可以在这里举办红白喜事。

  为了减轻入住居民的负担,集美区对所有安置房小区免除五年物业管理费、公维金及各种杂费,全部由财政贴补。

  为了提升安置房小区的管理水平,由集美区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按季度对每个安置房的物业管理、环境、绿化、安全进行考核,并制定奖惩措施。

  去年,集美区委书记倪超专门带队到四川彭州,考察安置房的建设、管理经验。“安置房不仅要建的好,还要管理得好、服务得好。”她表示,政府在这方面要摸索经验,通过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引导村民生活习惯和城市生活接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福利。

  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英村安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