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日前公示了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12个市、县(区)名单,厦门市作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名列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全国两会期间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不是简单索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样重要。”近年来,厦门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的同时,还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兼中国海警局政委刘赐贵也称赞,厦门在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厦门的海洋综合管理经验被国际海事组织总结为“厦门模式”,在国际上加以推广。
2012年国家海洋局印发《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下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管理保障5个方面、33项具体指标。可喜的是,厦门达到申报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全部指标。一项殊荣展现的是厦门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共发展的灵越身姿。
近年来,厦门市不断探索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实施陆源截污、推进沙滩和无居民海岛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开展海域海湾综合整治和海堤开口清淤工程,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此外,厦门依托科技创新,大力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该产业的增加值约达30亿元。 除了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厦门还通过做优海洋交通运输业、做强临海工业和做活滨海旅游业来强化海洋优势产业,通过调整传统渔业和发展都市渔业使渔民收入实现五年翻番。根据国务院前不久批准的《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在建设厦漳泉都市圈方面,将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合理布局高端临海产业……厦门充分利用海洋科技优势发展蓝色经济的一系列措施与规划不谋而合。
高集海堤:
开合一甲子 聚散皆有情
“‘六十年’河东,‘六十年’河西”,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高集海堤的完美蜕变可以这么形容。
12台长臂挖掘机挺进刚刚露出海面的海堤,进行挖堤作业。这是2月27日上午正值退潮时分的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现场,高集海堤“口子”已全线打开,实现了近60年来首次东、西海域水体的自然融通。去年7月13日海堤“破堤”的“第一锹土”落下,一个历史性的创举奠定了高集海堤成为厦门市又一条城市主干道的坚实基础。
放眼望去,高集海堤气势恢宏。同样的一座桥,在六十年前也是具有极大的时代意义的。1953年,全长2212米的厦门海堤开工,1955年9月建成通车,使厦门从孤岛变成半岛,作为厦门第一条跨海通道;1956年12月又建成全长2820米的集杏海堤,第一列火车从这驶进厦门。
据介绍,该海堤项目结余工程款400余万元,用于创办厦门现代工业,为厦门恢复和发展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动力的变化、纳潮量的减少导致了航道大量淤积,问题的出现让厦门开始转变思维。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处张荔锋说,“任何一个进程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当时的经济环境促使了跨海长堤的产生,但当下环境问题的滋生又促使了海堤开口的实施。”
一座靠人工“移山填海”修建起来的海堤创造了世界海堤建设的历史奇迹,也象征着人定胜天的“海堤精神”。“海堤当时一建完,就竖起了一座写有‘移山填海’的石碑,是朱德亲自题写的。”张荔锋说,在高集海堤靠近高崎一侧在建的海堤纪念公园,将把“移山填海”的石碑囊括进去。
听说,这海堤是许多老“海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张瑶辉老人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万人大军”移山填海建造厦门海堤的豪迈场景。如今,老人们常常会在闲暇时回到这里,除了不舍,欣慰和期待也写在脸上。“建成海堤,我们自豪;改造海堤,我们更加自豪!”廖延豹老人说,海堤开口工程,将使他们当年建造的海堤更加漂亮、更加实用、更加环保,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有力见证。
时代催促着改变。这些年,厦门市先后实施了集杏海堤和马銮海堤破堤建闸工程、东坑海堤和大嶝海堤拆堤建桥工程。林金平表示,厦门从1953年到1977年修建的高集、集杏、马銮、筼筜、钟宅、东坑、大嶝等七座海堤,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部打开,并通过堤改桥、海堤全拆除以及开口建闸等方式,对多条海堤进行开口改造。
去年国家海洋管理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在厦开班时,记者跟随着船只观看了高集海堤、杏林公铁大桥等工程,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的一席话深入人心:“今天我们绕了大半个岛,确确实实看到了厦门取得的成效,厦门也确确实实尝到了生态修复的甜头。比如通过清淤,让海水重新活起来,把海重新带给公众,这很好。”
环岛路沙滩:
风吹游人醉 细浪淘沙来
春风和煦,会展中心的沙滩上活跃着众多游客。目光定格在靠近北边的一个笔直伸入大海的拦沙堤上,恍如长龙卧波,成为沙滩上的一大美景,三三两两的人群正在拍照留影;把目光往后移,一排错落着的台阶分布在环岛路与沙滩之间,有人坐在台阶上休息,有人顺着台阶走到沙滩上嬉闹。
今年初以来,厦门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沙滩修复工程,除了会展中心岸段长2.2公里、面积约30万平方米沙滩修复,目前已完成香山—长尾礁沙滩长1.5公里、面积24万平方米的人工沙滩的修复,以及沙滩海洋文化广场景观工程和环东海域岸段4公里的人工沙滩工程。同时曾厝垵岸段和观音山—五通码头岸段的沙滩修复工程也正在实施。这一颗颗散落在岛内东部的“珍珠”沙滩,将被完整串联起来,30年前北起五通、南至厦大医院海滨绵绵不断的宽广沙滩将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界。
近三十年来,人为的填海形成向海推进的人工岸线,让会展中心段呈现一片低潮滩涂,含泥含污量多,如今沙滩重归的美好却不如“破坏”来得容易。 来自海洋三所的高级工程师雷刚告诉记者,从2010年底启动研究、2011年不断进行工程方案比选和可行性论证研究,到去年五六月份动工,再到年底所有收尾的完成,中间经历了不少曲折。
最让雷刚印象深刻的是动工过程中其中一个工程的变更。“方案设计时,打算按照原来的口径接长排水箱涵,但施工周期长,无法满足‘9·8’前主体工程完工的要求。为了提高施工进度,应业主和施工单位要求,我们临时决定把箱涵改成管涵。”小小一个字的变动,带来的却是“重新计算”、“重新设计图纸”、“没日没夜的加班”……“动工以后,我们基本上就没过过周末,晚上加班到12点真是家常便饭。”雷刚说,任何一个细节要改,整个图纸就必须重画。
“细节决定成败”。为了还原沙滩的“天然”,人造沙滩的所有海沙都来自海底。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金平告诉记者,工程对沙子粒径的大小有严格的控制,一般建筑用沙的粒径都在3-5毫米,但不会选用这种沙子,因为游客们光脚踩上去会不舒服,但如果粒径太小,也会造成扬沙的现象发生。“因此,会展中心段的沙滩修复,选用的海沙全部来自海底,粒径大小也严格控制在0.2-0.66毫米之间。”
“原来这边都没什么人来的,我是听我厦大的朋友说这里沙滩变样了,就和舍友们一起过来了。”、“厦门的沙滩太美了,跟天然沙滩的感觉是一样的,看,沙子多松软!”……现场采访游客和市民时,一句一句赞叹不绝于耳。这是对工程人员辛勤劳动的赞赏,也是对决策者体恤于民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