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1-2月,厦门纺织品、服装出口开局不错,同比均有60%左右的增长。不过,这个“功劳簿”不仅仅归功于厦门。
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内外“抢单”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为防被“大浪淘沙”,厦门很多服装出口企业一分为二,接单、设计、打样、出口等在厦门,工厂却设在厦门周边或者内地,有的甚至有转战东南亚的打算。
大单很少“中国制造”,出口多为短单和小单
我市两家国有企业反映,此前去国外参加服装展,走一圈后,感觉很失落,因为大品牌难见“中国制造”,满眼“泰国制造”、“柬埔寨制造”。一了解才知道,“蛋糕”被抢了,国际知名品牌的订单正往东南亚转移。
市商务局外贸处处长齐海鹰说,东南亚的用工成本更低,所以受到国外大品牌的青睐。根据媒体的综合报道,厦门工人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排在全国第二位。越南工人月工资最高才1000多元,柬埔寨则为400元。而棉花价格又高于国外,造成原料成本高。这种规避高成本的订单转移,正在削弱中国的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对厦门影响也很大。目前,厦门服装出口企业的小单和短单多,今年出口虽好于去年,但还不够。
既然如此,为何今年1-2月服装出口为何还大幅增长?齐海鹰说,这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又是刚性需求产品,一旦欧美经济复苏,就有回升迹象。此外,去年服装出口同比为负增长,基数低。棉花因成本提高而提价,也是出口值增长因素之一。以去年为例,厦门四个季度服装出口同比分别提价14.5%、12.5%、10.1%、13.9%。
跟内地同行抢订单,只能赚到管理费
Greenhill是厦门一家服装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除了贴牌生产,也在设计自己的品牌。该公司总经理陈女士用“有点奇怪”来形容最近服装出口抢单现象。国外企业多方报价,优势订单被“神速”抢走,接到的也多是东南亚消化不了的小单。
不久前,内地一家企业采用压价策略,跟陈女士抢单。让她大跌眼镜的是,对方出价竟低于她企业成本价的30%。眼看这个订单要被抢走,她咬咬牙,在原基础上降低10%。考虑到内地交货没有沿海有优势,对方也只愿意多付10%。最终将订单抢了回来,但陈女士也高兴不起来,接了这个订单她的企业只能赚一点管理费,主要是为了员工有活干。
为啥内地企业敢这么压价?陈女士分析,除了订单少、竞争激烈外,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地用工成本低。而国外客户也“精得很”,有的大牌服装订单转移到内地。比如德国的一个知名品牌企业,在欧洲有五万多家连锁店,最近就将服装生产的订单转移至湖北武汉。
市商务局外贸处负责人也注意到,由于沿海用工紧张,招工难,用工成本提高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逐渐向我国中西部转移。比如联想,新扩产的部分没放在厦门,而是挪到了成都。目前来看,这种现象已经蔓延到服装业。
企业“倒追”工人:把工厂挪到工人老家
目前,厦门正在发展总部经济,希望央企、名企将研发总部放在厦门。从服装行业出口市场需求来看,这也是大势所趋。
Greenhill总经理陈女士说,服装出口利润一再压缩,厦门的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来扩展生存空间,普遍做法就是将工厂放到周边,接单、设计、报关、出口等仍在厦门。
为了摆脱高房租、高用工成本带来的压力,很多企业选择将工厂放在漳州、龙岩等地,有的甚至挪到省外。来厦门进服装工厂的江西女子比较多,但她们结婚生子后多数不愿意离开家乡,陈女士一个同行就“倒追”工人,将工厂设在了江西。现在看来,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地价上涨了,可以到银行融到更多资金,有了钱,就可以“进军”其他领域。而在厦门接单又在厦门生产的多为小外贸企业,多位于殿前、寨上一带,那里房租低,招十几个人,租个小厂房,就能形成流水线。
【转型】 变身采购商 转向网络营销
据了解,为了应对成本高涨导致出口困难的问题,厦门纺织服装企业想出了不少招数。
有的服装出口企业变成了采购商。陈女士说,在遇到因价格高而无法合作的订单,国外精明客户会提出帮其采购原辅料。一个客户跟她很熟,因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二三十,对方就希望她能帮助采购原材料,然后专门到东南亚加工。
利用电子商务转内销也是不少服装出口企业的做法,但是成功的不多。厦门一家生产牛仔服装的企业就砸下100多万到网上销售,多用在广告宣传上,结果打了水漂。“不过,挤破头也要转内销。”陈女士说,网络销售要有专门的运作团队。
有的服装企业跟有实力网络卖家合作。据了解,有的网络原创品牌销量大,但自身的小工厂又消化不了,就会转而跟一些服装出口企业合作。
欧盟纺织品新标准下月执行 我市企业成本又增加
4月1日起,欧盟新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将正式实施。OEKO-TEX协会于2013年1月3日颁布的新版标准,与去年的版本相比,这一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的最新测试标准,不仅对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和烷基苯酚类等物质进行管控,同时将富马酸二甲酯等物质列入受监控清单。
“肯定有影响!”厦门百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振兴说,从技术上来看,达到要求有一定难度,能做的就是在燃料细节上要注意,原料供应商选择上要更谨慎,同时也意味着成本要增加。
日前,厦门市贸促会组织研讨会,中国纺织印染行业知名专家王建平应邀前往,为福建的纺织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献策。王建平认为:“从染化料助剂行业开始,强化产品生态安全性能的管控,才是解决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