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
今天,象屿保税区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今年1-2月份,象屿保税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超序时完成进度,实现了“开门红”。其中进出口总额9.7亿美元,比增11.8%。
【新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综改方案的关键一年,象屿保税区早早定下了今年全区的经济工作目标——预计实现区域生产总值比增12.8%、进出口总额比增15%、物流营运收入比增10%、商贸营业收入比增13%、财政总收入比增11%;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
两岸贸易中心分两期建设 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两岸贸易中心是集商品、服务、技术、信息及金融支付于一身,融贸易经济、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综合物流、要素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将打造成为贸易体制创新实验区和两岸及国际贸易对接示范基地。
两岸贸易中心项目分两期完成,总建筑面积约达30万平方米,包括已建成的项目一期——两岸商务会馆(位于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和新建项目二期。
一期作为两岸贸易中心总部初创期的形象载体,将在现有的行政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上新增建设商务推广平台,具体规划为企业办公商务中心和提供登记注册、商务接洽、商品展示与发布、虚拟办公等公共性服务功能的商务会馆。招商对象为两岸商业社团及厂商、市场策划推广机构、大型船公司及物流公司,境内外货代、船代企业,内外资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来自两岸及境外金融机构的资金营运中心、分支机构或代表处。
二期将定位为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功能配套相结合的综合性商务楼宇,其中政府功能体现为2.5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含采购与订货大厅、培训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及电子门户网站办公区),其余以市场化形式对外招商引资。招商对象为两岸三地的知名贸易型公司、国际性行业商协会、跨国集团地区总部、台湾及境外的商协会、跨国企业区域运营中心、进出口商品展览销售企业、专业性检验检疫机构及实验室、咨询策划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
进口酒交易中心 去年配送额逾6亿元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中的“特区”,近年来,象屿保税区充分发挥政策功能优势,发展民生资料保税物流,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重点打造进口酒专业市场。目前,市场聚集效应显著,已有优传、格兰阁、酩悦、象屿酒业、金门酒业、欧颂等近百家入驻,集聚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数百个酒庄上千种品牌的进口酒。2012年进口酒配送额达6亿元,增幅超20%,进口额达4000多万美元,成为立足厦门,面向全国,集展示、仓储、物流、培训、酒文化为一体的海西最大进口酒类集散中心。
象屿保税区进口酒交易中心实行前店后仓的保税直销模式,提供保税仓储、展示交易、国际国内分拨配送、结算等“一站式”服务。
【展望20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对台先行先试,是我区的使命。我们要牢记使命,先行先试,不断增创新优势,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作用”,象屿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林树溪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加强双向互动 提速对台交流平台建设
当前,象屿保税区正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以赴推动加快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贸易中心建设。
目前,两岸合作示范区改革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正牵头协调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办理;核心区概念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下一步,象屿保税区将抓紧制定实施合作示范区核心区各个专项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等台湾机构的合作,深化两岸产业对接研究。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域为起步区,率先启动全面建设,建设两岸合作招商接待中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快项目落地。
“两岸贸易中心”是我市实施综改工作主要平台“一区三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积极争取并用好、用活、用足先行先试政策,打造贸易体制创新实验区和两岸国际贸易合作示范区。根据相关规划,象屿保税区将成为“两岸贸易中心”总部平台,在通关便利化、市场准入、税收优惠、配额支持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目前,“两岸贸易中心”一期——两岸商务会馆已启动建设,将在今年“台交会”期间揭牌并投入运作,力促一批台湾贸易商协会和贸易企业进驻;二期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力争在今年“海峡论坛”举办前完成概念性规划的编制。
近日,林树溪刚率队从台湾考察归来,期间先后拜会了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等10个台湾有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公会组织,象屿集团积极开拓两岸海上快运物流业务。林树溪告诉记者,台湾相关商协会、同业公会、企业对两岸合作示范区以及两岸贸易中心,表现出浓厚的投资合作兴趣,纷纷抛出“橄榄枝”,表示将于近期组团来厦进一步考察,商谈具体合作方式。
“这只是今年我们加强合作示范区宣传推介,组织赴港、台等地开展合作对接的第一步。”林树溪透露,台交会期间,保税区管委会将积极参与主办海峡两岸经贸论坛,邀请两岸专家及业界精英共商合作示范区发展大计;加强与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合作,开展与台湾产业对接专题研究,确定产业布局,形成招商策略规划与行动方案,推进与台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对接。
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园区经济发展水平
面对今年仍然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林树溪表示,保税区管委会将继续坚持近几年来的财政扶持措施,同时在企业拓展国际物流业务、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挖掘特殊区域政策功能,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新兴业务。”林树溪表示,将继续提升“象屿保税区进口酒交易中心”运作水平,力争今年进口酒配送额达到8亿元,继续在海西保持领先地位,同时带动其他民生消费品的进口销售。加快厦门进口商品集散中心项目建设,支持港务叶水福、金远东、中外运等新增保税仓库尽快投入运作,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入驻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分拨中心。支持企业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开展文化保税、融资租赁等新兴保税业务。
【回眸2012】
象屿保税区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
去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象屿保税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积极投身综改,多措并举,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交出了一张亮丽的“答卷”,经济发展成绩喜人,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两位数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市场持续走跌、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比增17%,增幅居全国同类区域前列,居全市领先水平。象屿集团获评中国驰名商标,贝莱胜电子公司获评2012年度厦门市十佳工业企业,宇信兴业、中贸国际获评国家4A级物流企业,创誉物流、珉挚集装箱及港务保税获评国家3A级物流企业。
功能拓展成效显著
保税区管委会把功能拓展作为园区经济内生式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扶持、优化通关环境,延伸服务范围,拓展腹地,做大做强保税业务。去年,保税进出口业务突破40亿美元,其中保税区进出口额30.2亿美元、比增31.2%,保税物流园区11.15亿美元、比增25.9%。抓住DELL物流服务中国总部落户厦门的契机,做好保税配套服务,全球物流公司为DELL进口配送额达8亿美元。瑞声达、ECCO等亚太分拨中心的业务提速,配送额分别是2亿美元和1.2亿美元。
专业市场良性发展
保税区进口酒专业市场运作日渐成熟,通过保税功能进行展示和分销业务形成集聚效应,已有台酒和金酒的大陆分拨中心及优传酒业等近百家企业入驻,2012年配送额突破6亿元,是海西规模最大的进口酒类集散中心。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全年进口台湾商品首次突破6000万美元,达6671万美元,比增25.9%。象屿五金机电物流集散中心5月中旬开业,聚集近250家商户,实现满租开业的“奇迹”,成为闽南地区最大五金机电集散基地;象屿城市配送中心吸引了近200家公路货运企业入驻,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公路货运和城市配送中心。象屿集团打造吉象吉送网上购物平台,推行网上商城与线下实体店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万翔商城成为我市首个独立网络销售平台;万翔冷链物流中心被列入国家级首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项目。
【声音】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方: 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作为象屿保税区、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的开发运营服务商,象屿集团将自身定位为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和整合商,通过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聚集社会资源,实现了分享价值、壮大象屿的目的。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保税区管委会的相关工作部署,把握综改方案实施后的历史机遇,积极投身两岸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贸易中心和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开发建设,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搭建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依托承担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改扩建工程的机遇,顺势进入民生消费品市场,形成了以大嶝小镇、象屿酒业、吉象卡为主要载体的民生服务平台。三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潮流,在现代物流园区内投资建设象屿五金机电集散中心、象屿保税物流集散中心,以此推动保税区的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下一阶段,象屿集团将继续搭建公共平台,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延伸服务链条,提升对市场腹地的服务能力。
厦门港务物流保税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碧水: 求真务实服务企业
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一期0.26平方公里自2006年3月封关运作至今,象屿保税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的行政管理机构,一直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心系企业,充分发挥管理和协调作用。作为企业发展的坚实后盾,保税区管委会与园区的监管单位、经营运作主体厦门港务物流保税有限公司以及园区企业共同抒写了保税物流园区的辉煌发展新篇章。园区一、二线进出口贸易额从2006年的10.17亿美元,跃升至97.65亿美元,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居全国各保税物流园区之首。园区由2007年初的一座仓库2.8万平方米发展到今年的七座仓库(面积合计11.6万平方米)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锐柯(全球最大医疗成像制造商)、丹麦瑞声达(世界最早从事沟通、通讯和听力医疗设备的跨国企业)、ECCO(全球知名鞋类品牌)、捷发(美国红十字医疗用品供应商)等国际著名企业的亚太分拨中心,吸引了全球物流、叶水福、德迅、康捷空、日通、越海等二十多家国际物流业巨头的汇聚,成功培育服装鞋帽、酒类、石材、锆矿、化工、电子、医疗器械等保税物流业务分拨市场。
全球物流(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兵: 根植象屿突飞猛进
全球物流的前身是伯灵顿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供应链管理方案,1999年4月,公司成为在象屿保税区首家投资注册的外资物流企业,现隶属于德国铁路集团,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之一。公司成立初,仅有员工十几人,年进出口额在5000万美金左右,经过13年的经营,公司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员工400多人,在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拥有现代化保税物流仓库4万多平方米,2012年的年进出口额达8亿美元,是公司成立初的16倍。
全球物流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象屿保税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保税区管委会、以及海关、国检等驻区机关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拥有快速的通关效率,全国首创的90分钟及时配送,以实现我们客户生产线上“零”库存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模式。保税区管委会、海关、国检以及各驻区机关能够特事特办,经常到公司现场进行关系指导,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了解公司经营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厦门荣利达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连荣: 企业发展得到支持
荣利达物流集团是运用现代物流与采购供应链管理理念,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商机、信息、资金、仓储、物流、代理等综合服务的中国物流与采购供应链联合会AAAA级企业。2012年,在保税区管委会、象屿海关、象屿国检的大力支持下,我司建立了国际石材分拨中心(1万多平方米),年周转量达到20000多标箱。在象屿工行给予我们5000多万元开证额度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公司完成进出口贸易额达8000多万美元。在国税、地税正确指导下上交税费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