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海洋专家联手开展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项目研究,使两岸渔业资源调查从各行其道走向互利共赢,着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两岸共享“蓝色聚宝盆”
传统渔业资源衰退
16日,吴新国的6艘捕捞渔船从台湾北部新渔场满载而归。出海20多天,他们通过灯光围网捕获红鱿鱼等中上层鱼类240吨,产值近200万元。
吴新国是霞浦县三沙镇五澳村渔民。“自从有了新渔场,收益比过去增加一倍。”他说,以前捕捞带鱼、大黄鱼等传统鱼种,但因过度捕捞,产量一年比一年少,捕什么鱼,到哪捕鱼,常让他们头疼。
台湾海峡是我省和台湾渔民的主要作业渔场。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直接影响两岸渔民的生计。
乌鱼是台湾冬季主要渔获物。“乌鱼经济价值高,加工后的乌鱼子每公斤价格达600至800元。”专业从事渔业环境研究的台湾海洋大学博士蓝国玮调查发现,近几年乌鱼数量逐年减少,年产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万尾下降至30万尾,冬季难以捕到乌鱼。
闽台联手摸家底
渔业资源的衰退,让两岸民众感受到共同保护台湾海峡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两岸各自在海峡中线以西、以东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资讯无沟通,捕捞管控、生态修复难以开展。”台湾海洋大学教授李明安说,近几年台湾海峡水温增加了1.5摄氏度以上,渔业资源发生一些变化,养护台湾海峡渔业资源首先要了解资源藏量及基本状况。
“鱼群在台湾海峡间洄游,单方面调查无法掌握完整资料。”福建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戴天元说,目前底层鱼类已被过度捕捞,但鲐鲹鱼类等中上层鱼类还有一定的潜力,可供两岸渔民适当利用。
基于这种共识,2004年,福建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福建海洋研究所与台湾海洋大学等首次联手,开展“台湾海峡主要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项目研究,为修复台湾海峡渔业资源、两岸渔民生产发展寻找新路径。
此后,两岸专家分别在台湾海峡及其南北面海域上,通过海上调查、渔业活动资料采集、生物采样、卫星遥测等手段,摸清了鲐鱼、乌鱼、蓝圆鲹等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渔业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变化趋势,并定期交流研讨。从各行其道到互通有无,两岸走上互利共赢的道路。
新渔场送红利
台湾北部渔场,就是两岸联合开展渔业资源养护过程中,挖掘出的光诱作业新渔场。该海域暖流交汇,存在多处上升流,浮游生物丰富,鱼群集聚,已成为两岸渔民的“蓝色聚宝盆”。
2007年,吴新国首次进入新渔场作业,此后这里成为他的主战场。“5年多来,我们共捕捞鲐鲹鱼类和枪乌贼上千吨,产值800万元。现在,全村有一半渔民在新渔场进行灯光围捕作业。”他说。
“相对拖网、定置网,光诱作业对鱼类伤害较小,不会破坏海底生态环境,但必须严格控制灯光强度。”戴天元说,拖网、定置网捕捞的底层鱼类大部分属于幼鱼,光诱作业捕捞的中上层鱼类繁殖能力强、世代更新快,台湾北部海域适合中上层鱼类生存,可缓解其他渔场的捕捞压力,提高渔民收入。
经调查,两岸专家发现,台湾北部海域的中上层鱼类和枪乌贼的资源量有57.97万吨,最大持续产量29.70万吨。2007年起,两岸渔船陆续进入新渔场作业,经济效益明显。
据统计,2004年台湾在该海域光诱作业的年产量仅2.86万吨,福建只有1.3万吨。现在,福建在该海域捕捞量已达14.72万吨,台湾也达到4.12万吨。
■记者手记
双赢之路
台湾海峡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财富。两岸海洋专家合作开展台湾海峡鱼类资源调查和评估,开创了合作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研究的新模式,为渔民生计辟出新路,也为修复海峡渔业资源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两岸在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多交流、多合作,走上双赢之路。
目前,两岸均制定了保护鱼类资源的法律法规,并在台湾海峡开展增殖放流。下一步,应尽快开展台湾海峡渔业资源修复,遏制鱼源衰竭之势。正如有关专家所建议,两岸可协调制定一致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如建立统一的休渔制度、规范海区捕捞方式等,实现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让两岸同胞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