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同安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扶持、指导和服务。现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同“火车头”般带动数万户农户奔向致富的康庄大道。目前,全区已成立农民合作社473家,入社成员1.33万人,带动农户2万余户,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如何搞活同安农业?同安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平和,在经济扶持方面,区政府建立以奖代补基金,鼓励支持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包括安排“一村一品”奖励基金,用于扶持107家次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安排专业合作社承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担中央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资金项目,争取中央省市区财政补助。
不仅如此,在人员培训、进修学习、技术指导以及产供销对接方面,同安区也是不遗余力。每年举行培训班,并推荐两批17人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农业院校大专学历在职进修学习。结合“跨世界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指导开展农批、农超、农社、农企对接,2012年以来共组织168家次专业合作社参加市级以上有关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展销会、博览会,指导三秀山等6家专业合作社建立网站开展产品推介销售。
【促发展】
培育全国首批示范社
目前,同安全区专业合作社纳入省合作社名录管理的有64家,获评市级和省级示范社的分别有18家和11家,厦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社。
“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同安川祥畜禽专业合作社是同安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典范。
2007年,厦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郭永远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种植户。作为厦门首家农民合作社,厦门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161家农户、4个团体单位,在同安拥有种植基地3200亩以上。
在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13家种植户,在这7年的发展中,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在内部开展“五统一”模式,也就是种苗统一供应、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指导、统一农资采购、品牌统一打造、产品统一销售。经过不断耕耘,如今这里的社员已经发展到165户,合作社也成了全国首批示范社。社员享受从产到销“一条龙”服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三秀山”无公害蔬菜品牌逐渐打响。
郭永远表示,通过合作社带领菜农参与订单生产,经济效益提高了一倍。
同安川祥畜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文川告诉记者,目前该社有165户社员跟他一起养绿头野鸭,每年养殖200万只野鸭、100万只土鸡、50万只贵妃鸡,家禽销往全国各地。黄文川说,他提供鸭苗、饲料等,等到绿头野鸭养大后,如果市场价格高,社员可以卖;如果价格低,他有个“保护价”,会将农户手中的野鸭收购回来,保证农户能赚钱。
【创品牌】
“一村一品”成亮点
同安区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已吸引了来自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内的206家企业、农业合作社入驻,商品包含果蔬、禽蛋、干货、茶叶等650多种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打响了同安区“一村一品”、百年老字号、本地特色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目前,合作社带动1.3万多个成员和周边2万余户农民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有力带动了农村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一村一品”发展,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由2007年的22个发展到37个。通过几年的培育,一批享誉厦门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合作社涌现出来。全区合作社取得绿色食品认证6个、有机食品认证4个,注册商标71个,获评厦门市著名商标4个,“三秀山”和“郭山”商标获评福建省著名商标等。农户“抱团”整体进入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同安数万名农户的“钱袋子”正飞速鼓起来。
昨日记者来到了同安区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品尝了川祥野鸭蛋干,嫩嫩的、弹弹的,口感浓厚醇香……展销中心除了有野鸭蛋干外,还有精美包装地瓜、芋头、有机蔬菜、雁鹅……
据了解,该展销中心在同安区委组织部、农林局、科技局、旅游局的支持推动下,由7名同安区首批农村实用人才建立的直营平台,开创了从田间、工厂直接到餐桌的直营模式。展销中心以强大的基地为后盾,产品包括有机蔬菜、粮油副食、鱼肉禽蛋、干货坚果等,未来将把展销中心开进厦门岛内。展销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打响同安区“一村一品”、百年老字号、本地特色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丰富同安旅游伴手礼产品的开发,进而推动同安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同安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