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搭牛市顺风车
春节之后,A股连创新高,“股市”也成为了许多人的日常讨论话题。股市火旺,又随着流动性不断充裕,基础利率走低,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滑坡趋势难改。为了提高收益留住资金,银行明显增加了挂钩股市的结构性产品数量。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3月1日至17日期间,各家银行共发行149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股票或者股票指数类的产品占比最大,占所有结构性理财的35%,挂钩汇率结构性理财排名其次,占比为27%。
不是想买就能买
不过,挂钩股市的理财产品,未必想买就能买,有的产品有资金门槛或其它的限制条件。
例如,一家大型银行近期发售挂钩沪深300指数的产品,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9.2%,仅35天,不过投资者需是该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或是600万元起投;还有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产品,同样挂钩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浮动范围在3%-8.2%,起步金额10万元,投资期限360天,同时银行要求有经验的投资者才可购买。
收益如何计算要注意
此外,尽管目前股市向好,但相关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率取决于挂钩方式和挂钩标的的市场表现。结构性理财产品通常是不保本的,很多挂钩型的结构性产品,其设计初衷是产品适合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内波动,投资者才可能在期末获得较好的收益。所以,投资者在购买时还需要结合产品设计和入市时机加以综合考量。
据一份2月的统计数据,多家银行的多款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未能实现预期最高收益,有的仅有0.5%。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挂钩标的、预期收益率,还要关注收益计算方法等其他具体的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