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宝岛台湾,炎热而舒朗。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岸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度报道和交流,拓展两岸新闻界交流内容和渠道,应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邀请,首次以“食品安全”为主题,中国记协组织中国食品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质量报、北京日报、河南电视台、山东大众日报、陕西日报、吉林日报、广西日报、京华时报共10家媒体,以中国食品报代表为团长组成专题采访团,6月21日赴台采访,开启了两岸新闻媒体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采访团采访了在此期间于台北举办的2015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2015台北国际食品展览会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台采访期间,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会见了大陆媒体食品安全专题采访团一行,并就《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的落实与执行情况进行座谈。采访团通过实地采访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食品企业,搭建两岸交流桥梁,探索合作模式,促进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的沟通和信任,提升两岸食品安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实质合作水平。
业界专家关注两岸食品产业深度合作
由台湾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同主办的2015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6月22日在台北召开。这是自2009年12月首届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在台北召开后,每年分别针对两岸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的重要活动。截至目前,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已分别在两岸成功举办六届,成为近年来两岸食品产业互动的重要标志。今年在台北举办的第七届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以“透明、安心:两岸食品产业再升级”为主题,两岸与会的300多位专家就“两岸食品产业未来展望及关键合作”“两岸优质食品追溯追踪与产业链运作”“两岸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及“两岸食品安全透明升级及两岸合作”四大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加强两岸产官学研各界互动,共同推进两岸食品产业链安心工程的建设和升级。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董事长吴天赐致辞时表示,目前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食品产业国际加工链上,无论是饮料的生产,还是各种添加物问题都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面对这种状况,两岸应加强食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监管、防范,建立食品产业链食品安全防护网。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廖启程以目前全球食品产业的环境为背景,分析了台湾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走向,展望了2025年台湾食品产业的发展愿景,提出了今后两岸合作发展的工作重点。廖启程表示,科技将会改变食品产业生态问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以“食品安全是产业竞争力的根基”为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大陆食品工业进入中速发展新常态模式,分析指出外企、台企优势依旧,但差距缩小的现状。她认为,大陆食品工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营养与健康需求加大。在新常态下,强基、创新、健康成为科学选择。
孟素荷强调,提升中国食品制造的竞争力,坚定追求食品工业的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以造福人民是我们的使命。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王黎明在会上就今后大陆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分析,对两岸的食品产业合作交流提出“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积极推动两岸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推进食品科技领域合作以及协调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等”建议。
另外,两岸与会专家和学者还就两岸科技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及两岸合作、大陆食品安全标准建设现状和台湾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规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两岸系列交流合作之路顺畅
近年来,两岸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两岸食品安全协议框架下,两岸主管部门已建立联系协商机制,在食品安全标准、安全评估、日常监管和信息通报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合作项目。
6月23日,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会见了大陆媒体食品安全专题采访团一行,并就《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的落实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座谈。
据了解,为了增进海峡两岸食品安全沟通与互信,保障两岸人民安全与健康,海协会与海基会在2008年11月4日在台北就两岸食品安全事宜签署《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同意相互通报涉及两岸贸易的食品安全信息(讯息),并就涉及影响两岸民众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信息及突发事件,进行即时沟通,提供完整信息。
双方同意建立两岸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协处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一)紧急磋商、交换相关信息(讯息);(二)暂停生产、输出相关产品;(三)即时下架、召回相关产品;(四)提供实地了解便利;(五)核实发布信息,并相互通报;(六)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计划;(七)督促责任人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八)双方即时相互通报有关责任查处情况。双方还同意建立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定期会商及互访制度,就双方食品安全制度规范、检验技术及监管措施进行业务交流及信息交换。
协议签署6年多以来,两岸根据协议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与采访团的座谈中,林中森介绍,两岸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共同把关。6年间,双方相互通报了2300多件涉及两岸贸易的食品安全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产品严格执行协议约定,双方紧急磋商、交换相关信息,暂停生产、输出相关产品;即时下架、召回相关产品,保障了两岸民众食品安全权益。
另外,林中森还向采访团介绍了台湾精致农业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他表示,要抓住大陆“一带一路”商机,积极促进两岸食品贸易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源头管控是品质保障的根本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食品行业的全球化,食品供应链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农田到餐桌,每一个阶段都和其他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公众也对食品安全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将实施,明确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该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
台湾旺旺集团以健康、阳光形象示人的“旺仔”留在几代人的记忆里,其浪味仙、米饼、旺仔小馒头、牛奶等产品占据大陆市场较大份额。该集团1989年在大陆注册了“旺旺”商标,成为第一个在大陆注册商标的台湾厂商,其后成为涉足医疗、餐饮、媒体、农业、酒店、旅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多元化经营的跨国企业集团,立志成为“综合消费食品王国”。
旺旺集团(上海)生产总处总处长曹永梅在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上介绍了旺旺食品在保障品质方面体现的专业化水准:专业、先进、安全、自信。
曹永梅特别介绍了旺旺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包括内部和外部追溯两大部分。内部可追溯是在公司内部对产品进行追踪;外部追踪是在不同企业和团体之间进行交换和转移。其特点是直接展示食品的指标特征,并非间接分析;可对食品进行信息追踪和查询,并通过系统记录,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重建消费者信心。
此外,曹永梅还从对供应商优化的角度介绍了实施源头管控的情况。企业以此措施严格筛选供应商,确保原物料品质优良,从源头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提到台湾的统一企业,人们一定不会陌生,统一品牌也是大陆消费者熟知的知名食品品牌。其标榜青春炫酷形象的冰红茶、绿茶、冰糖雪梨、鲜橙多饮料以及统一100、老谭酸菜、巧面馆等方便面,消费者耳熟能详。
记者在台湾采访统一企业时,董事长罗智先也强调了源头管控和产品可追溯的重要性。他明确表示,自己的企业不做价格竞争,而是做产品价值的竞争。因为从产品价值竞争的角度来说,是和消费者博弈,以企业的创意挑战消费者的荷包;如果做价格竞争,就是与供应商博弈,其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风险度也相对较高。
罗智先称,统一企业鼓励做产品价值的竞争,这样有比较好的利润分配,合作各方都会得到相应的好处,有好处就会珍惜合作机会,自然会加强企业管理。如果每一家企业都重视企业品牌声誉,企业的监督力量就会很大。
统一企业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上有什么门槛和要求?罗智先表示,要求供应商遵守企业的采购标准,不能碰触企业设置的红线,如果踩到红线,就失去了下一次合作的机会。
据介绍,统一企业把供应商分为三级:A级是战略伙伴,战略伙伴是不看价钱的,合作双方是生命共同体;B级是培养级别的,有可能培养成A级供应商,如果发生事情,B级就会补上去;C级供应商的标准化程度已经很高,是作为三级供应商合作的。
罗智先告诉大陆采访团记者,去年台湾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企业影响很大,原先的信任基础完全被破坏掉,消费者对食品厂商的信任消失,不敢再相信任何人了;同时,食品产业链厂商之间的互相信任也消失了,整个供应链被破坏。如果整个供应链断掉,生产企业就要重新架构供应链,或者企业自己再投入,自己做整个产业链,这就违反了产业分工的原则。相对来说,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选择上就会自动收缩,这是整个社会都要付出的代价。
近年在大陆乳品市场风头正劲的河北石家庄君乐宝乳业公司副总裁仲岩在两岸会议上介绍了君乐宝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引领乳业品质升级的管理理念,并就大陆优质食品追溯追踪及产业链运作方面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业内专家表示,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台湾食品工业研究所的积极引导下,两岸科技学术界、食品企业界目前已经有了多方位的合作。在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基础之上,两岸食品科技界均表示,要将丰富的科研成果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高校培养的人才、产生的科技专利和成果,从“半成品”变为“成品”,转化为产品、企业并形成产业,使深藏在“高墙深院”的众多论文不仅仅写在纸上,更要落在实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偏向创新人才。如何打造良好的专业素质,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目前两岸人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两岸食品产业界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