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两岸经贸
520后两岸经贸关系如何维系
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lrw  发布时间:2016-05-04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自1月“大选”后,两岸经贸关系就进入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北京软硬兼施要确保台湾不会超越红线;而台湾地区则坚持在新民意下引导两岸现状。若以马当局八年为比较指标,接下来几年的两岸关系,冷却倒退大概是无疑的。不过两岸经贸互动向来是产业先行,因而如何确保官方降温不影响产业互动的温度,才是关键。

  未来一年两岸都面对许多经济变量及挑战。贸易与投资一向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过去一年进出口都持续负成长,短期内不易显著反转,而本土及外人投资的状况也未见改善。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国发会”前几天公布3月景气灯号,已经连续十个代表衰退的蓝灯,成为史上第二长的景气低迷期。

  对于两岸而言,固然都受到各种内、外部政治因素及基本立场的拘束及限制而在立场上各有坚持,需要相当时间相互试探磨合,但对于经济互动,两岸应尽力维持克制。对台湾而言,重点在不要将两岸产业互动妖魔化。台商赴大陆投资不但不是台湾的罪人,反而是过20年经济成长的基础。16年前,在扁时期“积极管理”下台商仍积极加码投资大陆,马当局完成了ECFA及20余个两岸协议,也未能减缓近期台商的退潮趋势。这些经验的意义在于人为政策固然有政治考虑,但实际上很难改变市场的实际运作,因而可以引导经贸重心的分散,但并无必要放弃中国大陆市场。

  需要给予台商的协助,包含两岸经贸协议的推动、投资保护、产合对话以及贸易障碍的调处,都应该维持相同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两岸官方互动的冷却,两岸民间、产业交流反而更加重要应给予支持。

  放眼未来,两岸服贸及货贸协议的后续成为重要的观察指标。按性质,协议谈判无疑是官方互动的一环,两岸放缓甚至放弃之举当然都有政治表态的效果,但随中国-东协及中韩自贸协定(FTA)的排挤效应逐渐发酵,台湾产业冲击日增,关系冷却带来的冲击将由业者承受,并不符合两岸长期利益,况且政治上之目的还有很多的工具可以达成,不应拿企业当祭旗。反之,持续改善两岸产业互动的环境,追求在经济上互利双赢的思维,或许才是两岸关系可长可久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