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中澳合作更接地气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4-19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借助自身资本与技术优势,中企赴澳投资有望迎来丰收期。但收获的前提是,企业需采取更“接地气”的合作方式,如多方合资进入澳大利亚能源产业和基建领域。

    继中澳签订货币直兑协议以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引人关注。借此东风,中澳合作伙伴关系将会超越经济层面,进一步上升到技术、知识和教育层面。借助自身资本与技术优势,中企赴澳投资有望迎来丰收期。但收获的前提是,企业需采取更“接地气”的合作方式,如多方合资进入澳大利亚能源产业和基建领域。

    澳瞄准中国服务业

    澳大利亚贸易与竞争部部长葛莱格·埃莫森在第三届中国澳大利亚经济贸易合作论坛演讲时说,服务业是澳大利亚赴华投资的新潜力领域。

    埃莫森说,很想把服务业带到中国,因为过去中国经济基于出口和投资拉动,而现在正在转向以消费为主,所以澳大利亚未来的目标是将投资增长重心转向中国的中西部和国内消费。未来中国服务业中的建筑设计、财务、法务以及金融方面对澳方来说具有大量投资机会。

    澳大利亚政府在2012年10月28日发布的《亚洲世纪白皮书》中,将世界称为“亚洲的世界”,足见其对亚洲和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以及想要参与的决心。

    埃莫森说,未来20年,亚洲中产阶级将大幅增加至30亿人,这将是澳大利亚人口的100倍,也会有93个中国城市达到悉尼的规模。“中国将成世界最大经济体,印度、日本分别是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印尼将跻身世界前十大经济体。”埃莫森说,澳政府希望全面参与亚洲地区的合作发展与中国的投资活动。

    未来25年,是澳大利亚实现其亚洲战略的关键时机。埃莫森说,澳大利亚想将自己定位为以创新和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体,为亚洲和中国的兴起不断提供益处。目前澳政府正就与中国贸易合作多元化建立五年规划,以便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他透露,未来赴华工作的澳方人员将成倍增加,以更好地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以及服务业现代化作出贡献。很多澳建筑事务所已在中国建立了办事处。

    他还透露,根据澳大利亚商会和工商委员会最近一次所作的调研,澳方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

    埃莫森也提到,未来40年,澳大利亚与中国将在农业领域有进一步合作,当然在铁矿石、煤、天然气方面,澳大利亚将继续满足中国能源与安全方面的需求。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在论坛招待午宴致辞时表示,未来十年,中澳合作伙伴关系将会超越经济层面,进一步上升到技术、知识和教育层面。她还认为,中澳两国可以在碳定价机制、气候变化、教育以及区域安全领域进行合作。

    2012年,澳大利亚在华投资项目1万个,资金额达72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累计投资400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达130亿美元。

    “合资”是中澳合作突破点

    海外投资的独资方式,似乎总会惹起非议。

    最近,西澳三家农场陷入财务危机。在缺乏资金来源的情况下,最终中国企业购买了这三家农场,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件事本应报道为中国企业拯救了澳农场,却被负面指责成中企在澳强征土地。”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全国副总裁保罗说。

    他建议与澳企合作。

    多年从事中澳投资的保罗说,澳商界和政府一直十分欢迎中企投资。自2009年以来,中企赴澳投资的审批率高达99%以上。“中企的直接投资为澳大利亚带来了更多税收和就业。对中国企业来说,不仅获得了澳大利亚的资源,其电子产品等消费品在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长。”保罗说。

    近年,澳大利亚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澳公司具备发展机会却缺乏资金。这影响了矿山、红酒制造商、农场主和家庭消费品企业的发展。而这些投资机遇总会被富有澳当地经验的人所识别。“与澳大利亚企业合资,能为双方带来更多益处。”保罗说。

    澳大利亚的基础设施投资便是典型的例子。

    一些国家对基础设施项目采用集中决策机制,澳大利亚则不同,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参与方众多,竞争激烈,通常由大型大宗商品生产商推动、吸引大批澳国内设计采购与施工管理公司来竞标。

    与这些澳企结合,有助于合资企业实现利益和前景最大化。

    保罗认为,具备资金和运营实力的中企如果能与澳基础设施企业合资,那么不仅能够结合当地情况了解终端市场,同时具备成本优势,因为中国的经营力量能大大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虽然合资方案中还将面临股权参与、矿山设计及建设等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但合资模式可以识别风险,达到交易目的,同时实现项目运营。

    而投资矿山的中企目前也意识到,无论是从与澳原住民、社区融合还是承担社会责任和环评方面考虑,当地投资方和管理者的参与合作非常重要。

    保罗说,随着利润降低、成本加大,小型矿山不再是澳当地企业的投资目标,一些矿山也在出售一定规模的资产。中企可能会联合其他国家矿企大规模投资澳大利亚的中小矿山。

    他认为澳大利亚应该做好这个准备,因为这样的投资尤其是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结合,将增大澳大利亚的出口利润和市场份额,新项目也将为澳带来新的就业岗位。

    力拓铁矿集团首席执行官何彦枢也认为合资具有避险共赢的意义。他以力拓与中铝的合作为例。

    中铝公司不仅是力拓的最大股东,目前也是力拓最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之一,包括在西非的西芒杜铁矿石项目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勘探合资公司等。

    何彦枢说,这些合作表明了澳中合作关系可以出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中国公司目前在国内外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正是澳大利亚的资源公司花了几十年才解决的,包括成本上升、生产力增长放缓、监管的不确定性以及当地社区对外国投资的反对等。这些挑战对于力拓来说并不陌生。“与其眼睁睁地坐在这里看着中国重复我们曾经的失误,不如让我们分享经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创佳绩。”何彦枢说。

    近年来正在崛起的澳矿阿特拉斯铁矿公司执行董事肯·不利斯顿也透露,非常渴望能有中企合作方来参与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石港口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对铁矿石的投资、生产和运输来说非常重要,有时成本能达开发矿山成本的60%以上。有矿运不出或者运输成本过高也会加大开矿成本。阿特拉斯希望改善基础设施助其实现增产目标。

    目前,阿特拉斯铁矿石年产量为4600万吨。

    金融服务成新亮点

    本报讯在第三届中国澳大利亚经济贸易合作论坛上,除了传统的能源、资源与基础设施外,中澳两国间银行与金融领域的合作成为新的亮点,这也是本届论坛上两国探索多维度合作的一个体现。

    近年来,中澳经贸合作正在从传统资源领域向清洁能源、金融服务业、高科技等领域不断拓展。

    澳新银行新南威尔士州和首都领地主席沃里克·史密斯表示,当今世界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商品和投资越来越多地流入中国。

    2012年中澳两国的资本流动达到1.8万亿美元。因此,两国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不仅能给双方带来可观的利益,促进双边经贸往来,更将有助于中澳关系向前迈进。

    “中国在退休金等社会事务的管理中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澳大利亚严密的监管体系将有助于提高金融产品的安全性,给中国客户带来方便。”金杜律师事务所全球管理合伙人斯图亚特·富勒说。

    4月10日,人民币与澳元直接兑换交易正式启动。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表示,这将给澳大利亚带来巨大的好处,不仅将有利于澳大利亚大企业,也将使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中小企业受益。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提醒,货币互换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货币来控制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是替代。“人民币的使用可为中澳金融交流、合作、投资提供更多渠道,但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计价和结算两个环节,应积极向双方的企业推动人民币的使用,为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货币提供制度便利和基础设施安排。但目前中国缺乏有效的基准利率,利率尚未市场化,这给风险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曹红辉说。

    中国工商银行公司业务二部副总经理刘雁萍指出,目前悉尼是工行在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总部。

    刘雁萍认为,在澳开展项目时要注意本土化和差异化。她说:“目前工行在佩斯和墨尔本开设了两家网点,向澳贷款近30亿美元,投资项目涉及港口、医院、高速公路、海水淡化、风电等,这对悉尼的发展来说十分有必要。”

    中企投资基建优势可期

    一些中企在“走出去”过程中,为避免风险过大,采取了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

    与当地企业合作

    近来在海外收购中频有大手笔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在澳大利亚投资。

    2003年5月,中海油出资3.48亿美元,成为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简称“NWS项目”)的股东。此次收购不但是中海油在澳大利亚的首次投资,也是中海油第二笔海外投资。

    中海油将取得在澳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内新组建的合资实体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实体(“CLNGJV”)25%的股权。根据协议规定,中海油还将获得NWS项目特定生产许可证、租赁所有权及勘探许可证大约5.3%的权益。同时,公司将享有未来在已探明储量之外勘探的参与权。

    该项目于2004年完工。对于试水澳大利亚的第一个项目,中海油没有采取独资探进的方式,而是与包括BHP在内的6方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其中,中海油共投资超过10亿美元。“从投资伙伴方面来看,这个项目非常成功。”中海油国际公司副总经理盛建波说。

    此外,中海油还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在2010年底签下由43个小协议组成的大协议,中英双方携手在澳大利亚开发、处理、运输天然气,中海油每年从BG采购360万吨液化天然气,为期20年。

    据了解,这一协议的价值将高达700亿美元,成为澳大利亚近年来最大一笔天然气出口交易,也是中澳之间最大的贸易合同。

    盛建波说,中海油在澳的投资项目都非常成功,因为澳大利亚的法律和财务环境稳定,并且具有令人羡慕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气。

    然而,中海油自2006年试水、2007年开始投入的独资澳近海天然气勘测项目,目前为止还未获得商业回报。盛建波说,这为中海油未来从事类似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论是与投资国本土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还是单独进行近海天然气的勘探项目,盛建波认为这两种投资方式都能成功,不过他还是建议一开始投资最好与当地企业合作,通过合作适应当地环境,了解当地财政系统,有了业务基础和熟悉各方机构及监管环境之后,再自由地开展项目。

    发挥自身优势是关键

    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物资”)副总裁李志民认为,在合资方式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是关键。

    李志民说,在铁矿石的开发中,中铁物资利用自身铁路物资综合解决方案优势,替股东提供高效专业低成本的铁路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股东们提供了保障。

    2010年1月,中铁物资与非洲矿业公司(AML)达成合作协议,以每股5英镑的价格购入该公司12.5%的股份,交易总值达2.44亿美元。此项目在2011年底已经出矿,目前已形成2000万吨的产能,预计到2017年将形成8000万吨产能。

    在此项目中,中铁物资是第二大股东。“中铁物资在铁路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水准得到了大股东和其他股东的认可。”

    如何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做成一个大的项目,对于基础设施环节相对薄弱的项目来说,中铁物资便从勘探开始,与其他企业进行资本、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结合,使项目运营比较顺利。

    他建议海外投资与资源开发企业应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企业具备资金和技术的优势。而这也是目前澳大利亚中小矿山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所希望的合作之处。

    两年前就成为澳大利亚50强公司之一的Aurizon,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

    铁路是铁矿石产出的最核心运输方式。该公司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大卫·韦尔奇说,其每年运出的5000万吨铁矿石中有40%需要通过铁路运输。

    目前,他们需要长达500公里的铁路建设,这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大量资金。对于“这件非常昂贵的事儿”,他们需要多方资金支持。

    韦尔奇说,中企在西澳的磁铁矿项目中有大量投资,中澳双方在磁铁矿开发中也有大量合作。但阿克及项目在一开始的港口开发中,铁路建设脱了节。

    由于铁路项目需要大规模征地,韦尔奇说,铁路项目建设还需得到西澳地区议会的批准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