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铁道部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1小时至8小时交通圈,除乌鲁木齐、拉萨、海口外,绝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将被纳入这个快速交通圈。届时,全国铁路快速网络将达到5万公里,通达所有省会城市和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
事实证明,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大幅度提高了通道内客货运输能力,促进了区域间人、物、资金、信息等跨区域快速流动,这些均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高铁建设有利于中西部区域与东部经济高地接轨,使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中国经济由东至西梯次渐进发展态势。
金硕认为,高铁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细分行业很多,特别是高铁带动行业,比如说对基本建设、水泥、钢铁建材到基建设备、车辆装备以及信号设备等等,高速铁路的建设直接带来投资增长,高速铁路建成运营后将带来客流量增长,带动沿途经济的发展,符合“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政策。因此,高铁建设带动经济将是一个长效机制。毫无疑问的是,高铁外交有望促成我国高铁技术整体输出,提振高铁产业整体估值提升,因此,高铁产业不应仅仅作为一般的产业,而应被列为拉动我国新兴技术发展、拉动投资转型换代的一个产业。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国际化提速。今年7月份,世界银行在《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成本分析》的报告中赞扬中国高铁领先世界,从铁路铺设到高铁列车制造再到建设成本,都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国际高铁建设招标中,处处能看见中国企业投标的身影。中国机车、动车及零部件出口的消息也屡见不鲜。
据中国交通新闻网不完全统计,中国北车、中国南车两家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签约额总计已达45亿美元(约合276.3亿元人民币)以上。
中国经济学家周世俭说,帮俄罗斯建高铁,跟我们过去援建的坦赞铁路相比,技术水平提高了,双方的受益也将更多,对中国产业链的拉动将是巨大的。
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看来,目前,中国高铁建设经验丰富,已经有1万多公里的高铁网运营经验,高铁技术先进,适应各种地理、气候的能力强,综合来看性价比高。另外,中国拥有高铁全套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有完备的世界通行的中国标准。高铁上下游产业链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空间,高铁走出国门进一步发展,将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带来产值的迅猛增长。
薛胜文分析称,高铁出国将进一步使中国的高铁产业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并且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的发展,如钢铁产业、高速机车、电子控制、能源以及新材料产业等,有望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与高铁建设有关的上市公司,有望赢取市场和政策利好,资本看好该产业未来发展,资本市场将为高铁发展提供资金、管理等方面支持。
专家预计,高铁将带动铁路基建、动车组、铁路信号、铁路配件、钢铁、水泥等众多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的产业链保守估计将超过两万亿元。